目前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突出问题。以国际先进经验来看,重点突出、发力精准、标准明确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快速变化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对专业化制造业人才的需求。近几年,国家对于制造业人才的发展与培养已经开始通过科学谋划和有效的政策行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引导形成社会共识,激发校企互促共赢的动力。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制造业人才发展与培养的四个“全”是什么?
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中小学教育,强调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职业教育,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重点培育工匠精神,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本科教育,重点推进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加强制造业相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全领域进行人才供给改革。
提出要引导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全过程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强调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全角度加强人才培养保障。
在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领域,强调要完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的保障政策,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关支持政策,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类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真枪实练”。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