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经验来看,制造业人才实行重点突出、发力精准、标准明确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快速变化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对专业化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下怎样实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
1、实现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定位。
精准化定位的关键,在于确立基于社会需求和院校培养资源相结合的动态定位逻辑。社会需求是确立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培养资源是实现目标定位的保障条件。在确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短期的静态供求匹配,还要保持一定的战略前瞻性,力争发挥人才培养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效应。为此,应以长期战略需求为核心着眼点,结合我国技工教育资源禀赋,构建动态、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能力与动态化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即不仅要培养出更多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还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工业智能化、互联网产业化、3D打印等新科技革命前沿的高等制造业人才。
2、推动制造业人才培养资源的精准化整合。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全面整合、聚集和优化我国现有教育资源,构建“政府指导、院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制造业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着力凸显人才培养的技能特色、品牌特色和行业特色,实现政府、学校、企业“三重螺旋”的协同培养效应。在此过程中,政府应从顶层战略设计层面出发,积极发挥行政力量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独特优势,以推动职业院校培养模式革新、拓宽招生生源渠道、打通校企合作制约屏障、建立公共实训平台等工作为重点,统筹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政府政策能落地、院校办学有特色、企业育人乐担当”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新格局。
3、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配套政策。
我们需要加大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政策宣传力度,创造适应制造业人才发展需要的良性社会文化环境,还可以设立政府导向资金,并同时采取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配套措施,鼓励大企业兴办技校,支持中小企业接受技工培训任务。在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能认可、行业能推广”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和使用新模式的过程中,打通一线技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确保优秀制造业人才在学历提升、岗位流动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
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方向是精准化,实现制造业企业与学校一体化育人。要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发布和预警机制。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制定并完善更加灵活多样的制造业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一线、科研基层有序流动。